Redis简单讲解

Redis是什么

Redis是由意大利人[Salvatore Sanfilippo][1](网名:antirez)开发的一款内存高速缓存数据库。Redis全称为:Remote Dictionary Server(远程数据服务),该软件使用C语言编写,Redis是一个key-value存储系统,它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,如:string、list、set、zset(sorted set)、hash。

Redis数据结构

redis是一种高级的key:value存储系统,其中value支持五种数据类型:

1.字符串(string) 2.列表(list) 3.集合(set) 4.有序集合(sorted set) 5.哈希(hashes)

String

String是Redis值的最基础的类型。Redis中使用的字符串是通过包装的,基于c语言字符数组实现的简单动态字符串(simple dynamic string, SDS)一个抽象数据结构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redis不能对string类型有什么进一步的操作。其基本操作命令有set、get、strlen、getrange、append:

SET key value
GET key
STRLEN key
GETRANGE  key start end
APPEND key value

在大多数情况之外,就是string中存储的为纯数字的情况,redis可以将字符串当做数字进行进一步操作,这些操作包括decr、decrby、incr、incrby和incrbyfloat。

List

Redis的List类型其实就是每一个元素都是String类型的双向链表。使用list时,可以像对待栈一样使用pop和push操作,但是这个栈两端都能进行操作;也可以像对待数组一样使用一个index参数来操作。list的操作命令略杂,主要分为两类:L开头的和R开头的,L代表LEFT或者LIST,进行一些从列表左端进行的操作,或者一些与端无关的操作;R代表RIGHT,进行一些从列表右端进行的操作。常用命令有:

  • lpush——在key对应的list的头部添加一个元素。

  • lrange——获取key对应的list的指定下标范围的元素,-1表示获取所有元素。

  • lpop——从key对应的list的尾部删除一个元素,并返回该元素。

  • rpush——在key对应的list的尾部添加一个元素。

  • rpop——从key对应的list的尾部删除一个元素,并返回该元素。

Set

set用于存储一组不重复的值,类似List的一个列表,与List不同的是Set不能有重复的数据。基本操作有sadd和sismember:

SADD key member [member ...]
SISMEMBER key member

关于集合的操作有这些:

SINTER key [key ...] --取交集
SUNION key [key ...] --取并集
SDIFF key [key ...] --求差

sorted set

SortSet顾名思义,是一个排好序的Set,它在Set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顺序属性score,这个属性在添加修改元素时可以指定,每次指定后,SortSet会自动重新按新的值排序。基本操作有zadd、zcount、zrank:

ZADD key score member [score member ...]
ZCOUNT key min max
ZRANK key member

hash

最后要给大家介绍的是hashes,即哈希。哈希是从redis-2.0.0版本之后才有的数据结构。Hash是一个String类型的field和value之间的映射表,即redis的Hash数据类型的key(hash表名称)对应的value实际的内部存储结构为一个HashMap,因此Hash特别适合存储对象。相对于把一个对象的每个属性存储为String类型,将整个对象存储在Hash类型中会占用更少内存。常用命令有:

  • hset——设置key对应的HashMap中的field的value

  • hget——获取key对应的HashMap中的field的value

  • hgetall–获取key对应的hashMap中的所有属性

redis持久化

redis提供了两种持久化的方式,分别是RDB(Redis DataBase)和AOF(Append Only File)。

RDB

简而言之,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点,将redis存储的数据生成快照并存储到磁盘等介质上;RDB,是将redis某一时刻的数据持久化到磁盘中,是一种快照式的持久化方法。

redis在进行数据持久化的过程中,会先将数据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,待持久化过程都结束了,才会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上次持久化好的文件。正是这种特性,让我们可以随时来进行备份,因为快照文件总是完整可用的。

对于RDB方式,redis会单独创建(fork)一个子进程来进行持久化,而主进程是不会进行任何IO操作的,这样就确保了redis极高的性能。

如果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的恢复,且对于数据恢复的完整性不是非常敏感,那RDB方式要比AOF方式更加的高效。

缺点

如果你对数据的完整性非常敏感,那么RDB方式就不太适合你,因为即使你每5分钟都持久化一次,当redis故障时,仍然会有近5分钟的数据丢失。

AOF

则是换了一个角度来实现持久化,那就是将redis执行过的所有写指令记录下来,在下次redis重新启动时,只要把这些写指令从前到后再重复执行一遍,就可以实现数据恢复了。

其实RDB和AOF两种方式也可以同时使用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redis重启的话,则会优先采用AOF方式来进行数据恢复,这是因为AOF方式的数据恢复完整度更高。

如果你没有数据持久化的需求,也完全可以关闭RDB和AOF方式,这样的话,redis将变成一个纯内存数据库,就像memcache一样。 我们通过配置redis.conf中的appendonly yes就可以打开AOF功能。如果有写操作(如SET等),redis就会被追加到AOF文件的末尾。

默认的AOF持久化策略是每秒钟fsync一次(fsync是指把缓存中的写指令记录到磁盘中),因为在这种情况下,redis仍然可以保持很好的处理性能,即使redis故障,也只会丢失最近1秒钟的数据。 因为采用了追加方式,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的话,AOF文件会变得越来越大,为此,redis提供了AOF文件重写(rewrite)机制,即当AOF文件的大小超过所设定的阈值时,redis就会启动AOF文件的内容压缩,只保留可以恢复数据的最小指令集。举个例子或许更形象,假如我们调用了100次INCR指令,在AOF文件中就要存储100条指令,但这明显是很低效的,完全可以把这100条指令合并成一条SET指令,这就是重写机制的原理。

缺点

在同样数据规模的情况下,AOF文件要比RDB文件的体积大。而且,AOF方式的恢复速度也要慢于RDB方式。

应用场景

排行榜应用,取TOP N操作

比如微信的跳一跳,根据得分你通常想要得到:

  • 列出前50名高分选手
  • 列出某用户当前的全国排名

这些操作对于Redis来说应该很简单,在每次用户产生新的分数时:

ZADD topScore  <score>  <username>

得到前50名高分用户:

ZREVRANGE topScore 0 49

用户的全球排名也相似,只需要:

ZRANK topScore <username>

简单实例展示

打开你的idea